背景材料:
某橋梁3號墩為樁承式結構,承臺體積約為200m3,承臺基坑開挖深度為4m,原地面往下地層依次為:0~50cm腐殖土,50~280cm粘土,其下為淤泥質土,地下水位處于原地面以下100cm。根據(jù)該橋墩的水文地質,施工單位在基坑開挖過程中采取了擋板支撐的加固措施,防止邊坡不穩(wěn)造成塌方;在挖除承臺底層松軟土、換填10~30cm厚砂礫土墊層、使其符合基底的設計標高并整平后,即立模灌筑承臺混凝土。為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熱,采取了以下措施:(1)選用水化熱低的水泥;(2)選用中、粗砂,石子選用0.5~3.2cm的碎石和卵石;(3)選用復合型外加劑和粉煤灰以減少絕對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延緩凝結時間。
(1)施工單位采用擋板支撐防止措施是否合理?請舉出適用于該橋墩基坑開孔的措施。
(2)指出施工方為保證承臺立模及混凝土澆筑所采取的措施的不完善之處。
(3)施工單位為控制大體積混凝土承臺混凝土水化熱的措施是否合理?除此以外,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背景材料:
平原微丘區(qū)某大橋,橋位區(qū)地質為:表面層為6m卵石層,以下為軟巖層34m。樁基礎直徑為1000mm,深度為40m。施工單位采用反循環(huán)回旋法鉆進。具體方法為:將鉆機調平對準鉆孔,把鉆頭吊起徐徐放入護筒內,對正樁位,待泥漿輸入到孔內一定數(shù)量后,開始慢速鉆進,當導向部位或鉆頭全部進入地層后,加速鉆進,鉆進過程中,采用減壓法且始終保持泥漿水頭高度高出孔外水位0.6m,每進2~3m,檢查孔徑、豎直度,鉆至一段時間后,有嚴重坍孔發(fā)生,施工人員采用粘質土并摻入3%~5%的水泥砂漿回填,之后馬上重新鉆孔,鉆至20m時,遇軟塑粘質土層,發(fā)生糊鉆,此時,施工人員提升鉆頭空轉一段時間后,再下落,適當放慢速度鉆進。鉆至30m時遇到堅硬巖石,井架產生晃動,鉆桿傾斜,不能進尺,立即終孔。
(1)施工單位終孔措施是否正確?說明理由。
(2)塌孔處理方法是否正確?說明理由。
背景材料:
某大橋施工過程中,其墩臺基礎位于地表水以下,橋位區(qū)地質條件為:水深3m,流速為2m/s,河床不透水,河邊淺灘,地基土質為粘土。施工單位決定采用鋼板樁圍堰法施工。鋼板樁用陰陽鎖口連接。施工方法為:首先,使用圍囹定位,在鎖口內涂上黃油、鋸末等混合物,組拼樁時,用油灰和棉花捻縫,然后,來自上游分兩頭向下游合攏的順序插打樁,施工時先將鋼板樁逐板施打到穩(wěn)定深度,然后依次施打到設計深度,使用射水法下沉。下沉完畢后,圍堰高出施工期最高水位70cm,橋梁墩臺施工完畢后,向圍堰內灌水,當堰內水位高于堰外水位1.5m時,采用浮式起重機從上游附近開始,將鋼板樁逐板或逐組拔出。
(1)此大橋墩臺基礎施工更適合哪種圍堰?
(2)鋼板樁圍堰施工過程正確嗎?如不正確,請說明并指正。
(3)橋梁墩臺施工完畢后,向圍堰內灌水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