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學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一是本市人,三分之二是外地人,主要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生們的學習水平相差很大,某教師根據(jù)班上學生的情感水平、認知水平、學習基礎、家庭狀況等實施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問題(一):該教師貫徹了什么教學原則?該原則的含義是什么?
問題(二):結合本實例,談談如何貫徹該原則,并對該原則作出評價。
時下,在一些課堂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景:老師說:“同學們喜歡哪段就學哪段,大家自由組合,選擇同一學習內容的同學坐在一起。”于是,課堂成了‘‘自由市場”,學生們交換位置,你爭我搶。自由民主的氣氛洋溢著整個空間。
問題:
作為教師你對這一教學現(xiàn)象怎么看?怎么辦?
一位教師在教學冀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遙遠的恐龍世界》一課前,請學生回家搜集恐龍的相關資料。下面是開始上課時的一個片段:
老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遙遠的恐龍世界》,老師課前讓你們搜集恐龍的資料。你們搜集了嗎?
生(齊答):搜集了。
師:請同學們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誰先來?生(一男生):老師,我搜集的是三角龍的資料。接下來,這個男生手捧著搜集來的一張張資料讀起來。剛讀幾句,遇到生字,讀不下去了。
課堂上頓時沉寂了,教師只好信手拿過來資料開始進行講解。
問題:
你認為上課一開始,老師這樣處理搜集的資料可取嗎?為什么?